
什么是糖尿病前期?
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異常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狀態,我國是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數最多的國家,整體糖尿病前期人群約有1/3會演變成糖尿病。國際糖尿病聯合會(IDF)公布了《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圖(第10版)》,下圖為文件中美國糖尿病協會(ADA)的診療標準:
糖尿病診斷標準:空腹血糖>7.0mmol/L 或 OGTT 2h血糖≥11.1mmol/L 或 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≥6.5% 或 隨機血糖≥11.1mmol/L。
糖耐量受損(IGT)診斷標準:空腹血糖<7.0mmol/L 且 OGTT 2h血糖位于7.8~11.1mmol/L區間內。
空腹血糖受損(IFG)診斷標準:空腹血糖位于6.1~6.9mmol/L區間內 且 OGTT 2h血糖<7.8mmol/L。
其中糖耐量受損(IGT)及空腹血糖受損(IFG)為糖尿病前期。
根據該標準,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.8%,糖尿病前期比例為35.2%。過去的10年間(2011年~2021年),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由9000萬增加至1億4000萬,增幅達56%,其中約7283萬名患者尚未被確診,比例高達51.7%。
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一種狀態,被認為是糖尿病的必經階段,是糖尿病的預警信號,一般沒有癥狀,不易被發現,多數患者在健康體檢或因其它疾病檢查時發現,如果這時還不進行干預,每4個糖尿病前期有1~3個在10年內會進展為糖尿病。老年人群中,糖尿病知曉并接受治療的患者比例較高,年輕人反而對自身健康狀況了解不足,缺乏有效的生活方式改變或藥物治療,城市居民糖尿病知曉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。男性、高齡、糖尿病家族史、超重和肥胖、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。近年來糖尿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有所提高,但達標率變化不大,加強和改善糖尿病管理仍任重而道遠。
糖尿病前期的治療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預,必要時可予以藥物治療。定期檢查血糖,同時密切關注其它心血管危險因素(如吸煙、高血壓、血脂異常等),并給與適當的干預措施。具體目標為:
○ 使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/㎡;
○ 使超重者體重至少下降7%;
○ 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~500千卡;
○ 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%以下;
○ 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至少保持在150分鐘/周;